甘肃因地制宜推广现代渔业(大数据观察·践行大食物观)
发表时间: 2024-05-20 10:01:29 发布于:农业专用网
“起!”一声号子,伴着清晨水库的粼粼波光,沿着宽阔的水面传向远方。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刘家峡水库渔场,一个网兜从水下被缓缓拉出,近百条鱼随之出水,每条都有7斤多。
“这是我们设计的作业平台,一上午用机械臂能捕捞8吨多鱼。”看着有序作业的平台,甘肃文祥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耀祥很是感慨,如果纯靠人力捕捞,几十个人围在网箱边,干一天都完不成。
机械臂下,平台上的传送带匀速运行,一条条鱼排列其上。经过工人的初步处理后,它们又顺着传送带,立即进入运输船的保温箱,被覆上一层层冰块,维持在4摄氏度、以最鲜活的状态被运往加工车间。在这条高效的流水线上,处理鱼产生的垃圾也被全部收集。
刘耀祥手一指,不远处,两列方形网箱整齐排列,这是专为育苗准备的。每个长宽深各10米的网箱里,都有2万尾刚刚孵化出的鱼苗。渔场养殖的主要是鲑鳟鱼类,这些原产于外国的冷水鱼是怎么“游”进西北内陆渔场的?
原来,刘家峡水库渔场水温稳定,溶氧量、pH值等指标优异,是养殖冷水鱼的优质地域。虹鳟鱼、金鳟鱼等冷水鱼在国内养殖规模比较小,但市场需求广阔、价格上的优势明显。在长期探索中,这些鲑鳟鱼在刘家峡水库渔场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刘耀祥介绍,方形网箱的网格空隙小,符合幼苗成群生长的环境要求,“经过9个月,这些小鱼苗会从20克长到400克,然后才能进入更大的圆形网箱里。”
在这两种网箱之间“搬家”,却是个不小的问题。从方形网箱转运到圆形网箱,如果采用捕捞的方式,很容易擦伤幼苗。如果幼苗被刮掉了鳞片,或相互撞击而受伤,就很容易造成感染,导致鱼群发生病害。
一个特殊的转运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平台由3个部分组成——吸鱼泵、分级器、计数器。
转运时,由吸鱼泵先将幼鱼整体吸入,流经分级器时,机器根据幼鱼不同的生长情况,按照大小、长短等标准,将其划为4个级别,流向不同的出口。而在出口端,分别安装了智能计数器,可以精准计算不同级别幼鱼的数量,提醒工人及时操作。
“我们设计的这一套转运设备,最多可以一次安全转移近10万尾幼鱼,大幅提升了效率。”刘耀祥说。
就这样,从鱼苗孵化到捕捞出水前,这些冷水鱼虽然换了3次环境,但一直处于未离水状态,减少了损耗和病害风险。
几十米外,一个直径30多米的“大圈”进入视野。“水面上看是个圈,水下有15米深呢!2万多尾鱼要在这里生长14个月。”刘耀祥解释,这套设备叫作深水抗风浪圆形网箱。相比传统的小型木结构网箱,这个“大家伙”所承载的水体大,更接近于自然,鱼类活动范围广,生长更快、病害更少。
除了“住得好”,鱼也要“吃得好”。每天,渔场的水上平台都会利用智能化控制设备,根据当天的温度、水质情况等,计算出投饵量。随后,投饵船载着饵料来到每个网箱前投喂。如果只靠人力,拿一袋饵料倒进去,投放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只见工人操控机器,不到5分钟,饵料便按照数量和方位匀速喷出,均匀进入网箱水体,既提升了投放效率,还保证饵料不外溢。
集约化的规模养殖也减少了污染风险。水下,72个网箱底部全都安装了粪便污物收集装置,鱼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全部废物都会沉淀到一层特制的“密布”上。水上,吸污船定期吸污,并通过岸上的排污管网集中处理。当地还训练潜水员,用洗网机清洗网箱设备。
在初级加工车间前,随着发动机启动,牵引机的悬索将一个个保温箱从运输船上提起。3分钟内,1吨鲜鱼被抬升60多米,稳稳落在高处的叉车架上。随即,这些鱼被运往车间,通过自主设计的清洗、冷却和包装生产线,一条条鲜鱼被冷却包装,等待运往各地。
加工厂的3个大型冷库外,几辆冷链车蓄势待发。“城乡公路和高速路网越修越密,冷链物流技术非常成熟,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刘耀祥说。一套流程下来,从捕捞到成品运输,全程不超过2小时。
依托订单化销售模式,来自刘家峡水库渔场的鲜鱼用不了48小时,就能出现在周边省份甚至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市场上。“依托科技创新,我们水产养殖的质效更高,设施更齐全,内陆渔场成了科技粮仓!”刘耀祥说。现在,文祥渔业拥有各类专利20多项,年养殖各类冷水鱼产量超过3000吨。
永靖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学文介绍:“截至去年底,永靖县水产品年产量达7000吨,总产值近2亿元。同时,引进了智能化控制技术、水质监测系统等,并鼓励养殖企业探索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有效提升了水产养殖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甘肃各地因地制宜推广现代渔业发展,完成对50多家养殖场养殖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全省养殖池塘面积5万余亩,养殖网箱面积510亩,工厂化养殖车间4.4万平方米,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7万吨。
本报记者 宋朝军《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8日 第06 版)
图①:工作人员在检测水质。图②:刚刚捕捞出水的冷水鱼。图③:初级加工车间内,工人在对刚刚捕捞出水的冷水鱼进行加工。图④:工人在辅助收网。以上图片均为永靖县委宣传部提供
“起!”一声号子,伴着清晨水库的粼粼波光,沿着宽阔的水面传向远方。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刘家峡水库渔场,一个网兜从水下被缓缓拉出,近百条鱼随之出水,每条都有7斤多。
“这是我们设计的作业平台,一上午用机械臂能捕捞8吨多鱼。”看着有序作业的平台,甘肃文祥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耀祥很是感慨,如果纯靠人力捕捞,几十个人围在网箱边,干一天都完不成。
机械臂下,平台上的传送带匀速运行,一条条鱼排列其上。经过工人的初步处理后,它们又顺着传送带,直接进入运输船的保温箱,被覆上一层层冰块,维持在4摄氏度、以最鲜活的状态被运往加工车间。在这条高效的流水线上,处理鱼产生的垃圾也被全部收集。
刘耀祥手一指,不远处,两列方形网箱整齐排列,这是专为育苗准备的。每个长宽深各10米的网箱里,都有2万尾刚刚孵化出的鱼苗。渔场养殖的主要是鲑鳟鱼类,这些原产于外国的冷水鱼是怎么“游”进西北内陆渔场的?
原来,刘家峡水库渔场水温稳定,溶氧量、pH值等指标优异,是养殖冷水鱼的优质地域。虹鳟鱼、金鳟鱼等冷水鱼在国内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但市场需求广阔、价格优势显著。在长期探索中,这些鲑鳟鱼在刘家峡水库渔场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刘耀祥介绍,方形网箱的网格空隙小,符合幼苗成群生长的环境要求,“经过9个月,这些小鱼苗会从20克长到400克,然后才能进入更大的圆形网箱里。”
在这两种网箱之间“搬家”,却是个不小的问题。从方形网箱转运到圆形网箱,如果采用捕捞的方式,很容易擦伤幼苗。如果幼苗被刮掉了鳞片,或相互撞击而受伤,就非常容易导致感染,导致鱼群发生病害。
一个特殊的转运平台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整个平台由3个部分所组成——吸鱼泵、分级器、计数器。
转运时,由吸鱼泵先将幼鱼整体吸入,流经分级器时,机器根据幼鱼不同的生长情况,按照大小、长短等标准,将其划为4个级别,流向不同的出口。而在出口端,分别安装了智能计数器,可以精准计算不同级别幼鱼的数量,提醒工人及时操作。
“我们设计的这一套转运设备,最多可以一次安全转移近10万尾幼鱼,大幅度的提高了效率。”刘耀祥说。
就这样,从鱼苗孵化到捕捞出水前,这些冷水鱼虽然换了3次环境,但长期处在未离水状态,减少了损耗和病害风险。
几十米外,一个直径30多米的“大圈”进入视野。“水面上看是个圈,水下有15米深呢!2万多尾鱼要在这里生长14个月。”刘耀祥解释,这套设备叫作深水抗风浪圆形网箱。相比传统的小型木结构网箱,这个“大家伙”所承载的水体大,更接近于自然,鱼类活动范围广,生长更快、病害更少。
除了“住得好”,鱼也要“吃得好”。每天,渔场的水上平台都会利用智能化控制设备,根据当天的温度、水体质量情况等,计算出投饵量。随后,投饵船载着饵料来到每个网箱前投喂。如果只靠人力,拿一袋饵料倒进去,投放数量和质量都没办法保证。只见工人操控机器,不到5分钟,饵料便按照数量和方位匀速喷出,均匀进入网箱水体,既提升了投放效率,还保证饵料不外溢。
集约化的规模养殖也减少了污染风险。水下,72个网箱底部全都安装了粪便污物收集装置,鱼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全部废物都会沉淀到一层特制的“密布”上。水上,吸污船定期吸污,并通过岸上的排污管网集中处理。当地还训练潜水员,用洗网机清洗网箱设备。
在初级加工车间前,随着发动机启动,牵引机的悬索将一个个保温箱从运输船上提起。3分钟内,1吨鲜鱼被抬升60多米,稳稳落在高处的叉车架上。随即,这些鱼被运往车间,通过自主设计的清洗、冷却和包装生产线,一条条鲜鱼被冷却包装,等待运往各地。
加工厂的3个大型冷库外,几辆冷链车蓄势待发。“城乡公路和高速路网越修越密,冷链物流技术非常成熟,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刘耀祥说。一套流程下来,从捕捞到成品运输,全程不超过2小时。
依托订单化销售模式,来自刘家峡水库渔场的鲜鱼用不了48小时,就能出现在周边省份甚至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市场上。“依托科学技术创新,我们水产养殖的质效更高,设施更齐全,内陆渔场成了科技粮仓!”刘耀祥说。现在,文祥渔业拥有各类专利20多项,年养殖各类冷水鱼产量超过3000吨。
永靖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学文介绍:“截至去年底,永靖县水产品年产量达7000吨,总产值近2亿元。同时,引进了智能化控制技术、水质监测系统等,并鼓励养殖企业探索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有效提升了水产养殖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化、高水平发展。”
近年来,甘肃各地因地制宜推广现代渔业发展,完成对50多家养殖场养殖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全省养殖池塘面积5万余亩,养殖网箱面积510亩,工厂化养殖车间4.4万平方米,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7万吨。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