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观 “蓝色循环”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发表时间: 2024-06-10 22:31:50 发布于:官方网站下载app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存资源和生产资料,人类活动、非法侵占、过度开采、污染、自然灾害等,都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将被动抢救自然资源转为主动预防、改善、保护的态势,实现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倡导的深入贯彻。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已从传统的人力调查统计模式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海量基础数据与调查统计数据的积累,也将为马上就要来临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自然资源管理打下基础。

  我国目前有森林面积34.65亿亩,森林覆盖率24.02%,预计在2035年将达到26%的峰值。国家林草局指出,现在需要及时将大规模国土绿化重点从注重增加森林面积转向面积与质量并重,并将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质量倾斜,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迫在眉睫。

  森林可持续经营,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律,通过实施科学经营措施,促进森林质量提升和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在更高水平上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功能。最新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可用于造林的地块,大部分在降雨线毫米以下的西北、华北地区,立地质量差、造林难成林,扩大森林面积空间有限。

  国家林草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刘克勇表示,我国森林面积大,但质量不高,树种树龄结构不尽合理,单位面积森林蓄积也很少,这是我们森林经营面临的一大挑战。通过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增加森林蓄积、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和森林ECO功能,提高森林ECO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央视新闻客户端)

  10月28日上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在济南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一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以“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主题,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共同主办。

  本次济南年会为期2天,除开、闭幕式,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论坛、现场考察外,还将举办10场平行分论坛,精准聚焦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区域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流域协同保护、城乡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适应、“无废城市”建设、大气污染防治、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数字生态文明等议题,提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科学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开幕式上,包括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正式命名表彰。据了解,闭幕式上,还将发布《生态文明·济南宣言》。(央广网)

  日前,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山东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湿地面积总量保持1866377.71公顷以上,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申报国家重要湿地2处,新增湿地保护小区51处。到2030年,全省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创建长岛国家公园,申报国家重要湿地3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新增湿地保护小区20处。

  《规划》部署了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强化湿地监测监管、实施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湿地科技支撑、弘扬湿地生态文化六项重点任务。其中,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方面,《规划》提出,研究制定山东省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办法,对重要湿地落实占补平衡措施。

  实施保护修复工程方面,《规划》明确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采取退养还湿、生态补水等措施,重点在“一轴三区十带多点”范围内,对面积减少和生态功能退化的湿地,开展滩涂湿地修复、湖泊湿地修复、河流湿地修复、河湖水系连通、自然湿地修复、岸线维护、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等湿地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项目。实施候鸟迁飞通道湿地和水鸟保护工程,建设完善鸟类迁飞通道保护监测站点和鸟类环志站,进一步规范候鸟迁飞通道湿地与水鸟调查监测,创建候鸟迁飞通道人鸟友好型社区及产业。积极地推进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大众日报)

  近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建议》(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各地各部门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重要内容,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抓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抓整改,一项任务一项任务抓落实。研究出台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绩效管理办法,将各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和省级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省综合绩效考评范围,不断压紧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督促指导有关职能部门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中敢担当、能负责、形成工作合力。

  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履职尽责。梳理公开生态环境保护事项清单,建立研究明确具体事项常态化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履职尽责,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报告制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责任落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情况督办,强化督察检查、严格追责问责,鼓励担当作为、提高履职能力。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两污”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劣Ⅴ类水质断面“清零”、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等内容,深入推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省委巡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贯通协同,将督察察觉缺陷整改纳入巡视、审计重点范围。(金台资讯)

  10月21日,福州鼓楼区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一体化项目启动仪式在鼓楼区乌山荣域A区顺利举办。

  活动现场,重点宣传推介福州鼓楼区与福州城投集团联合打造的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智能运行的项目,以智能监管为基础、以全流程积分激励为纽带、以“两网融合”为业务运行模式,致力发展建设基于“两网融合”的可回收垃圾产业链,构建垃圾分类治理与分类产业融合的创新体系。通过分类治理与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实现自我循环,实现政府管理省事、财政省钱。在智慧垃圾屋内,工作人员演示介绍智能督导设备的自动破袋、分类质量AI识别、自动打分、智能工单智能督导、积分兑换柜的兑换流程等,现场反响热烈,互动频繁。

  福州市鼓楼区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真正开始启动,标志着鼓楼区将全方面进入“智慧监管下的居民自治垃圾分类治理”新时代,推动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垃圾分类在福州的落地与普及。截至目前,鼓楼区875座垃圾屋已完成AI智能督导设施安装,已开展20个小区的全流程业务的试点运营,年底前实现全部上线运营。(福建省商务厅)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预防和治理内河环境污染慢慢的变成了水务管理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江苏南通移动与如东县水务局合作建设的“智慧船舶”项目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有效助力如东内河环境整改治理工作。

  南通移动如东分公司项目经理黄吴卫介绍,该项目融合了远程无线传输、船舶定位等技术,以高清视频监控为手段,提供保洁船GPS定位监控系统及视频监控软件系统,对内河船只航行轨迹进行实时记录并储存,可以统计各条船只航行里程,根据自身的需求形成汇总表格,同时还能进行远程视频监控,解决了内河船只监管困难、人力成本高的问题。

  如东县水务局总工程师方徐说:“南通移动为如东24条内河保洁船只都安装了‘智慧船舶’系统及GPS、录像机等配套设备,可以记录内河垃圾源头执法取证及保洁作业的全过程,为查找倾倒垃圾的责任人和处罚提供相关依据。系统配套设备中还有宣传喇叭,能够在船只作业的同时向沿河居民及船舶运营者宣传内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效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现在,随意倾倒垃圾入河道的现象明显减少。”

  南通移动“智慧船舶”管理系统既增强了如东内河环境远程监管能力,又提升了沿河居民及船舶运营者的环保意识,为如东内河环境整改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民邮电报)

  10月30日下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总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布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其中,由浙江省申报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了这一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

  “蓝色循环”是浙江探索实施的一个可持续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破解了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难度大、处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等难题。可视化追溯是“蓝色循环”模式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从海洋到货架”的全程可视化追溯,解决了海洋塑料废弃物认证难的问题。由此,“蓝色循环”模式得到了一些热情参加环境治理,有意愿为海洋塑料高价回收付费的跨国企业的认可,实现了市场化的循环利用,让海洋塑料废弃物变废为宝。

  从2005年开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年都会颁发一次“地球卫士奖”,表彰对环境产生变革性影响的政府、组织、个人等。今年“地球卫士奖”以“为清除塑料污染寻找可持续解决方案”为提名征集范围。“蓝色循环”经过申报、论证和联合国专家组的实地考察,最终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3年度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将快速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热情参加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全球治理。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介绍,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

  夏应显表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行动,不仅促进了国内的绿色低碳发展,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报告》阐述了中方关于《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的基本立场和主张。11月底,COP28将在阿联酋迪拜召开,中方愿意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与各方一道按照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缔约方驱动、协商一致的原则,推动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工人日报)

  2023(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26日在天津开幕,由自然资源部编制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同日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油气勘查在塔里木、准噶尔、渤海湾和四川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的新层系、新类型和新区带获得重大突破。

  报告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发现173种矿产,其中,能源矿产13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水气矿产6种。2022年中国油气和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实现双增长,新发现矿产地132处。

  2022年,我国常规油气勘查在多个盆地取得突破。在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东部发现富油气新区带,顺北油田多口井获高产油气流,落实两条亿吨级超深层凝析油气富集新区带。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8000米以深钻获高产油气流。渤海湾盆地保定凹陷浅层新区、杨武寨构造和葵花岛构造深层新层系获高产油气流。河套盆地开辟了临河坳陷中部油气增储新方向。琼东南盆地发现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型气田。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深水古近系也开辟了勘探新区。(光明日报)



相关产品
官网app下载入口-官方网站 皖ICP备18026708号-1 | 皖公网安备 皖ICP备18026708号-1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