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努力绘就科尔沁绿色画卷

发表时间: 2024-06-22 17:03:08 发布于:官方网站下载app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地面积4104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1/2以上。

  历经46年的不懈努力,全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缩减”,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已得到一定效果治理。森林覆盖率从8.9%提升到19.4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86%,初步构建起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改写了昔日“沙进人退”的历史,实现了“绿进沙退”。

  2003年,中国科学院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在全国四大沙地中,通辽市范围内的科尔沁沙地唯一实现了治理大于沙化的总体良性逆转。

  通辽市深刻认识到,当前防沙治沙工作正处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滚石上山、不坚持将前功尽弃的新阶段。

  “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以来,通辽市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主攻手,闻令而动,主动担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

  市旗两级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压实市旗苏木村及各有关部门责任,全面摸清全市4000多万亩沙地、55多万个图斑的实地现状,认真研究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方式方法,制定歼灭战时间表、路线图,举全市之力坚决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通辽市防沙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源于广大干部群众大胆创新、敢于担当,探索出既符合通辽生态生产生活实际、又具有地区鲜明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

  通过工程带动,通辽市防沙治沙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纯的扩绿向扩绿兴绿护绿并举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高水平发展转变。

  新时代、新征程,通辽市秉承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策略,2020年、2021年争取并启动实施了总投资近100亿元的欧投行贷款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两大“前哨战”。

  2023年6月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组织谋划,按照“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思路进行布局,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三北”工程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实施建议》,分三个战区进行布局,将依托“三北”工程、风电光伏治沙一体化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工程。从2023开始利用8年时间,组织实施“五个千万”工程。

  2023年,依托欧投行项目、山水工程完成沙地综合治理110万亩,林草质量巩固提升300万亩。2024年,计划完成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生态修复400万亩,目前已完成245万亩,10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到2030年,将如期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现五大生态治理目标,即90%以上沙化土地得到一定效果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54.68%、森林覆盖率达到24%、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8%,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达到10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90%以上,沙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政府是主导角色,谋篇布局、定目标任务、协调争取项目和资金,不停地改进革新体制机制,从而有效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凝聚合力打好打赢歼灭战。

  通辽市结合深化农村牧区“三变”改革,在苏木乡镇、嘎查村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下,组建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等形式,将分散的沙地经营权向嘎查村集体或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林草部门组织统一规划,嘎查村集体经济或国有企业统一组织实施防沙治沙,农牧民通过合作、参与劳务获得收益。

  扎鲁特旗实施的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采取“合作社+企业+农牧户”的模式,成立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实施防沙治沙项目,通过以工代赈鼓励当地农牧民群众参与,并获得劳务报酬。

  通辽市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公益性治沙活动,动员鼓励资源开发公司参与防沙治沙。科左后旗100兆瓦光伏治沙储能项目区采用太阳能发电+生态治理+储能系统相结合的牧光复合项目,完成综合治沙0.5万亩,实现了“给一片沙地、还一片绿洲”的目标。

  通辽市还积极发动基层党组织、蚂蚁森林等公益组织参与进来,发布了《履行植树义务 助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倡议书》。广大党员干部、公益组织、农牧民群众通过劳动、捐资等形式参与防沙治沙近百万人次,完成沙地治理面积1.2万亩。

  坚持分类施策,在沙地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锁边林。在沿河两岸和平缓沙地,营造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商品用材林。在立地条件较好、沙化不严重区域,适度发展经济林果产业。针对沙化耕地问题,推广以浅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采取秸秆覆盖、施农家肥、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措施,逐步改善沙化耕地质量。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辽市开创了穿沙公路治沙模式,形成了近自然林、窄林带宽草带等12种治沙模式,以及沙地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控根造林、浅埋深栽等10余项治沙技术。

  针对当前沙地点多面广、地类碎片化严重、人口密度大、林草湿荒耕交错、群众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的特征,在积极推广应用现有科技成果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和技术。

  科左后旗位于辽蒙边界省际协同治理项目区,通过采取近自然模式,使乔灌草形成近自然搭配,并创新“深栽浅埋”节水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从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奈曼旗围绕老哈河、教来河沿岸沙带,坚持以穿沙公路为轴线,植树种草种灌,使绿色不断向公路两侧沙漠推进,不仅有效治理了流动沙丘,而且使公路沿线万农牧民群众年人均增收1000元,成为一条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经济带。

  多年来,通辽市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化之路,合理规划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重点发展林药、“风电光伏+治沙”、硅砂、生态旅游、林草碳汇等五大特色产业。

  目前,全市“塞外红”苹果栽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值6亿元,形成了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和以文冠果、榛子、仁用杏为主的木本粮油基地。同时,充分的利用林间发展林药、林菌和养禽等特色林下经济,全市林间中蒙药材基地已达30多万亩。

  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按照新能源开发项目相对集中原则,在2个旗县建设1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在5个旗县实施风电光伏异地治沙30万亩。

  依托硅砂储量全国第一的资源优势,将硅基新材料产业确定为全市重点产业。围绕硅基矿砂材料、玻璃材料、冶金材料、化工材料4个领域重点发力,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点沙成金、变废为宝。

  依托沙漠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草原公园等特有自然景观,围绕科尔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重点打造了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推动沙区生态旅游产业化。



相关产品
官网app下载入口-官方网站 皖ICP备18026708号-1 | 皖公网安备 皖ICP备18026708号-1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