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开卷知新)
发表时间: 2024-07-06 19:28:26 发布于:渔业养殖网
4月10日,习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要全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
近年来,我国深远海养殖、海上牧场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在青岛东南方向海域,利用养殖容积为5万立方米的“深蓝1号”大型装备,继批量养成虹鳟和硬头鳟后,今年春季又批量养成大西洋鲑,证明了我国深远海三文鱼全周期养殖的可行性。
鲑鳟鱼类俗称三文鱼,属冷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0—18摄氏度,因为肉色粉红、肉质弹性高、风味独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与海外知名产地的养殖三文鱼相比,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具有水质好、品质高、养殖周期短、寄生虫病害轻、人工和物流成本低等比较优势。黄海冷水团三文鱼成功养殖是世界温暖海域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创举,是我国深远海养殖事业的重要成果。
过去70多年来,全球水产品消费量年均增速超过了人口增速,也高于畜禽产品消费量的增速。在我国,水产业为城镇和乡村居民提供了30%的优质动物蛋白,餐桌上的水产品77%来自水产养殖,其余的来自捕捞。相较于陆生动物养殖,水产动物养殖的饲料利用率更高,养殖、食用更高比例的水产品,可节约大量用于种植饲料粮的耕地,可养活更多地球人口。水产品为保障人类食物安全、消除贫困和饥饿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能预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我们餐桌上的水产养殖产品数量将慢慢的变多,比例将越来越高。
我国是严重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1/4;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0%;近岸海水养殖面积已接近饱和。这些客观条件使得我们难以再靠扩大养殖池塘面积或增加换水率进一步提升内陆和近海水产养殖产量。因此,我国海水养殖从近岸走向离岸、远海,是渔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大势所趋。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出台快速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文件。人们对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蓝色粮仓”寄予厚望。
鉴于三文鱼的高品质和高的附加价值,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就曾在大连、烟台、青岛等海域试养三文鱼,但均未获成功。根本原因是我国海域夏季水温较高,养殖的三文鱼无法度夏。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们提出了利用黄海冷水团资源养殖三文鱼的计划。黄海冷水团是夏季存在于黄海中部洼地的巨大冷水团,所在海域夏季表层水温超过23摄氏度,但底层水温不超过10摄氏度,中下部10—18摄氏度水层可拿来养殖三文鱼。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渔民们就发现,夏季在黄海中部的海底可捕到鳕鱼等冷水性鱼类。这表明,夏季黄海中部的底层存在凉水,否则冷水性鱼类不可能生存。50年代,我国海洋学前辈赫崇本先生深入研究后指出,冷水团存在于夏季的黄海中部底层,其成因是冬季形成的本地水团;黄海冷水团存在季节性变化,初夏开始形成,秋季逐渐消失。
黄海冷水团是世界温暖海域少有的可用于养殖三文鱼的冷水资源。它属于浅源冷水团,20—30米水深之下就是凉水,可用于开发鱼类养殖。其溶解氧气还十分丰富,即使夏季也始终大于5毫克/升,可保障鱼类快速生长。另外,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冬季还有暖流注入,使水温不低于9摄氏度,养殖的三文鱼冬季也可快速生长。
黄海冷水团海域北起辽宁大连外海,南至江苏南通外海,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体积5000亿立方米,接近山东省陆域面积,冷水团三文鱼养殖潜能巨大。
黄海冷水团适于三文鱼生活,但要实现人工养殖,还要解决养殖模式、养殖装备、鱼鳔补气、按需捕捞等多项技术难题。
三文鱼多为溯河繁殖鱼类,在淡水中繁殖、孵化、发育,长到一定规格后就需降海生活,在海水中生长速度比在淡水中更快。不过,三文鱼存在降海生理窗口期,越过此窗口期时段,其耐盐能力会部分丧失,此时再下海养殖,三文鱼生长速度会受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特性,科技工作人员发明了基于盐度、光照和营养调控的三文鱼海水驯化技术,构建了陆海接力的深远海养殖模式。
2017年,利用单层聚乙烯网衣制成40米深网箱,在南黄海冷水团试养三文鱼,证明了三文鱼夏季可在黄海冷水团生活、生长。不料,网箱中养殖的三文鱼因周围游弋的鲨鱼将网衣撕破而散佚。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建成首艘养殖工船“鲁岚渔养61699号”(排水量3500吨),并用该船证明,夏季抽取该海域35米下的凉水可在养殖工船中养成三文鱼,但养殖成本过高,产品不具市场竞争力。
2018年,通过产学研结合,在青岛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全潜式桁架网箱——“深蓝1号”;2019年又对其进行了一体化、自动化改造。夏季,下潜的网箱可让三文鱼安全度夏,又可躲避台风冲击。当季节变换,海域表层水温下降至18摄氏度以下,网箱可上浮到表层进行三文鱼养殖。
三文鱼为喉鳔鱼类,需经常浮出水面吞咽空气,以补充鱼鳔中逸失的气体,维持身体浮力平衡。长期下潜养殖的三文鱼无法接触到空气,生长速度会变慢,严重时还会出现身体畸形。为解决鱼鳔补气这一世界性难题,科技工作人员发明了水下鱼鳔补气装置和方法,实现了长期下潜养殖鱼类的鱼鳔补气,保障了养殖鱼类健康生长。
“深蓝1号”网箱容积巨大,三文鱼生产能力超千吨,按订单分批次、分规格进行捕捞也是一大挑战。在科技工作人员努力下,张网诱鱼、冷水诱导、机械驱赶等多种适合于不同场景的捕捞装置和方法得以发明,解决了巨型网箱夏季深水捕活鱼的难题。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水体达4398万立方米,水产品年产量39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了3.3倍和2.4倍。重力式网箱已成为中国深远海养殖最主要、最成熟的养殖模式。在政策引导、科学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带动下,近几年我国建造了40多个可在高海况开放海域使用的桁架类网箱、远海围栏和养殖工船,如“深蓝1号”“蓝钻1号”“国信1号”等。随着配套设施装备的升级,海水养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明显提高。
当务之急是,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的生态性和经济性还有待提升。我国已建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的单位养殖水体造价和单位重量养殖产品能耗都较高。提高装备的抗风浪能力、降低造价、减少能耗或利用新能源已成为提高深远海养殖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关键。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林鸣院士等提出的“阳江深蓝海洋牧场”模式有望解决这样一些问题。这一模式利用海工防护设施围建直径几千米的深远海牧场,规模超大且抗强风浪,可在其中开展鱼贝藻参综合养殖,大批量生产可供普通百姓消费的绿色海水产品;还可实现养殖与风电、水产品加工、物流、旅游等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倍增,且有利于解决近海养殖转移出的渔农就业问题;因其与风电实质性结合、启用新能源工作船等,可生产低碳水产品。这种创新性深远海养殖模式,为提高黄海冷水团渔业利用的生态性和经济性提供了技术启示。
当前,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已进入规模效益发展阶段。青岛市和山东海洋集团主导实施的海域总面积为500多平方千米的“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已启动。目标是到2035年构建深远海养殖育苗—养成—加工—物流技术体系,基本建成规模化、高技术、高效益、可持续的深远海养殖试验区,打造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在深远海开发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深远海设施养殖技术模式》: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人民网西安7月13日电 (记者杨虞波罗)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西安启动。在“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主题分享会上,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刘兵表示,要坚持守正创新,让中华文明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走向更高、更远、更广阔的舞台。…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探明“何以中国”,考古人一直在努力
人民网西安7月13日电 (韦衍行)经过几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