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网蕴含大财富!这个小镇的渔网年产值竟有60亿!
发表时间: 2024-02-19 20:16:10 发布于:渔业捕捞网
在普通人眼中,渔网渔具行业利润微薄,市场有限,只能算是一个小产业,但是在安徽省巢湖市却有这样的一个小镇,凭借渔网年产值达到60亿元,生产的渔网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这个小镇叫槐林镇,这可不是普通的小镇,可能你在村里随便遇到的某个村民都会懂几门外语,因为和他们做生意的大部分都是外国人。
槐林镇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南部,这里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有风光秀美的巢湖南岸。全镇辖14个村委会、两个社区,近7.5万人。走进槐林镇工业园内,一幢幢整齐的厂房成了众多中小渔网企业的“天堂”,许多渔网企业在这里孵化、成长、壮大。
渔网生产是合肥传统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初,槐林镇、石头镇分别引进现代渔网织机,结束手工织网历史。二十年来,通过多方位开拓市场,多元化开发产品,合肥渔网撒向全球。其中,巢湖槐林镇被誉为“中国渔网第一镇”,庐江石头镇被誉为“中国渔网第一乡”。
我们也慕名而去,参观了当地一家拉丝厂,所谓的拉丝厂,就是生产织渔网用的丝线,然后卖给其它厂家做进一步加工。高大宽敞的厂房里分布着三条拉丝生产线,整个拉丝过程其实一目了然。原料PA6从料斗经入主机,加热融化后经过螺杆挤压出成丝状,这时候只是粗型的模样,后经过水槽加温牵伸成粗细不一样的规格的丝,最后经过卷绕在铝盘上分成小圈。其中拉丝设备有3道牵伸,4道牵仲,5道牵伸,牵伸就是把丝拉细根据规格设置。拉出来的丝粗细在0.1mm--6mm,会按照每个客户需要进行设置。
为振兴槐林渔网产业,打造出具有规模现代型的产业集群,2009年4月8日在当地成立了渔网商会。安徽槐林渔网商会翟青岗秘书长介绍说槐林渔网从刚开始的织户手工制作,到现在的机械运作,织网原材料从以前的桑蚕丝到现在的尼龙丝,销售渠道由之前的周边市区叫卖到现在的网上订单销售,销售范围也由国内扩展到国外,解决了以前渔民肩挑手拎到现在的集装箱收获。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槐林渔网从开始的手工作坊到现在的渔网工厂。到目前为止槐林镇从事这个行业的大概有3万人,也带动了周边像无为、庐江的就业人群。织网机器有3000台,纺丝生产线多条,渔网拉丝生产机器有120多台。企业有四五百家,其中已经注册的有130家,有自己进出口权的企业有50多家。总年产值达到60多亿,其中出易额大概20亿。
渔网产品主要出口到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非洲、南美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大概占总产量的60%,国内占40%。现在生产的渔网(尼龙网)大多数都用在海洋、江湖捕捞,能这样说,海洋只要有捕捞的地方基本就有槐林渔网的存在。在养殖方面也有小部分生产,比如网箱、拖网,主要使用在水库养殖方面。槐林渔网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渔网生产量最大的地区。2012年,被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誉为“中国渔网第一镇”,是世界知名的渔网集散基地。
安徽槐林渔网商会吴前红主任介绍说:目前槐林渔网80%的公司企业都有注册自己的网站,渔网生产科技含量不是太高,也有一定的市场,算是一个富民产业。但是目前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1、智能化、数字化运营模式很欠缺,科学技术创新还是有一段路要走。2、如何更有效、更大范围的和互联网产业整合起来,产生更大的市场,还是需要协调沟通。
安徽槐林渔网商会胡玉木会长介绍说:捕捞渔网没有养殖渔网常规使用的寿命长,捕捞渔网常规使用的寿命短,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是由捕捞特定的条件和方式而决定的。渔网大量捕捞鱼之后,需要把水产品保护到最佳程度,这样一个时间段渔网可能就被破坏了,所以说,渔网消耗量是比较大的,这一个市场还是能更加进一步扩大。槐林渔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沉积,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产业也面临更深层次的发展和转型。不仅产品自身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运营模式也要转型,这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今后槐林渔网渔具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升级,在产品的结构、档次层面也要不断调整,会更符合市场需求。我们会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将传统产业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产业。
槐林渔网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初步考证,它是地方传统产业,已超过200年,经历了从手工刀机械,从蚕丝到尼龙丝、从江湖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的四大飞跃。从时间上看,槐林渔网产业的发展大致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给自足阶段,长达160年,一直持续到1950年左右。起初,沿湖岸的农民一边种田,一边打鱼。他们用麻搓线,女人们手工织网。随着养蚕业的兴盛,人们开始用蚕丝织网。这期间,麻和蚕丝的生产量很小,小农经济占了绝对的成分,织出来的网极少在市场上交换。
第二阶段:自发展阶段,到1980年止。本阶段到来的标志是尼龙丝和锦纶丝的问世,这掀起了渔网生产的一场革命。由于原料充足,女人们可以大量织网,有相当一部分渔网拿到市场上去卖。织网成了许多家庭的重要副业和家庭收入的大多数来自之一。
第三阶段:挂户联营阶段,到1992年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一些思维活跃的农民,开始带头专门从事渔网的生产和销售,当起专业户,全镇“冒出”数百名以推销为主的“大网客”。他们走南闯北,摸清全国各地市场行情,与外地网商或客户签订好供货合同,然后自购原料,委托村邻友好,或送到偏远的农户,按合约加工成网。全镇由此形成了数百个以“大网客”为轴心的挂户产销联营体。70%左右的网农成为协约户,渔网的品种、规格和产量,转为预约生产。对号入座后,销路畅达,几乎100%立即脱手。由于产销对路,年交易额和利润慢慢的变大,资本越滚越雄厚。
第四阶段:贸工农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阶段,始于1993年春。在这之后,可以依据金猴此阶段的发展透视槐林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1993年,金猴创办了槐林第一家拉丝厂,拉开了槐林镇现代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幕。1993年底,金猴引进的两条纺丝生产线顺利投产,成为第一个在安徽省内生产出聚酰胺单丝的企业。1995年,金猴又率先引进了织网织机,第一个实现了机织渔网代替手工织网。
小小的槐林镇,因为渔网产业声名鹊起。从传统的手工编织到如今的机械化生产,槐林渔网经历了跨越式发展。 2009年槐林成立的渔网协会,创新开展“商会+企业+个体户”的创业模式,带动2.3万群众创业、就业。槐林镇是安徽省首批(渔网)产业集群专业镇,每三年复审一次。2013年,该镇渔网产业完成了省产业集群专业镇重新认证。近年来,该镇致力打造中国渔网产业新高地,传统产业不断提档升级,确保稳坐中国渔网第一镇“交椅”。槐林镇已被命名为中国渔网第一镇、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示范点。
近几年,由于产业发展过快,一线工人十分缺乏,用工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增大,规模化的大工厂生产很难适应,继续这样下去,企业很难维持。以金猴为代表的一些大企业,相继进行了变革,将原来工厂化都集中生产模式改为企业加农户式的OEM业务外包,即统一提供原材料,统一提供订单,后道工序统一处理。这样把加工环节放出去,节约了机器、人力、管理成本、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压力。这种模式基本上也让一些大的企业达到了平稳过度,产业在稳中求进。槐林镇渔网因产量高、质量优、服务好,获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在今后到发展中,槐林镇会不断出新、逐渐完备、一直在升级,依托渔网产业打造出属于自身个人的特色小镇。
- 上一个: 渔网什么是渔网?的最新报道
- 下一个: 文件_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