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主题日:12316公益服务回顾与展望

发表时间: 2024-07-13 00:56:35 发布于:网片

  3月16日,是12316三农信息服务热线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和全力支持下,各级农业部门本着“面向三农、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诉必查、优质快捷”的宗旨,依托12316热线及时将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农资供求、防灾减灾和政策法规等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密切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12316八周岁之际,立足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广大农民的新期盼,深入回顾总结12316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进一步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引入新理念,探索新模式,以全面满足农民信息需求为切入点,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业、富裕农民、激活农村,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开展12316农业信息服务,汇聚了一批科研院校和公司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以下六方面的工作成效。

  一是基层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截止去年底,全国39%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22%行政村设立信息服务点,全国专兼职信息员超过18万人;组建了一支覆盖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领域的专业门类齐全、结构符合常理、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兼职专家队伍,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服务热情的专业话务员;相继建设并开通了29个省级、78个地级和352个县级语音平台,中央平台建设已于2011年启动建设并将于今年正式上线,为农业信息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信息资源日渐丰富。多年来,各地在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面向基层、面向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积极整合有关部门信息资源,积累了一批宝贵的专业、特色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如北京市221信息平台实现了全市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浙江农民信箱固定用户已达260万,形成了稳定的用户资源。

  三是服务模式日趋多元。农业部2011年开通了农民手机报,为各级政府领导和农业部门干部推送农业发展状况。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结合本地特点,形成了一批有实效、接地气的信息服务模式。如浙江“农民信箱”、上海“农民一点通”、福建的“世纪之村”、山西的“我爱我村”、甘肃的“金塔模式”、云南的“数字乡村”等,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

  四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除为农民提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市场、政策、价格、假劣农资投诉举报等信息外,12316服务范围已延伸到法律咨询、民事调解、电子商务、文化节目点播等方方面面。同时,由于12316热线直达农村、直面农民,迅速感知“三农”焦点热点,在很多地方,慢慢的变成了政府和涉农部门了解村情民意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为行业决策、应急指挥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是服务机制逐渐完备。我部分别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各地也与电信运营商与有关企业组织多种形式的合作,统筹利用各自工作体系和资源,共同打造为农服务平台。注重加强与畜牧、水产、农机、粮食、统计等涉农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的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如河南的“一键服务”,农民咨询电线转接到相关主管部门处理;新疆兵团信息服务平台与科技、商务、广电部门合作,共同制作各类农业节目2000多期,成为电视台“黄金节目”。

  六是服务成效日益凸显。截止去年底,12316已覆盖全国三分之一农户,年均助农减损增收逾百亿元。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五年多来受理农民咨询电线多万个,日均线也因此成为农业信息服务的标志,并被喻为农民和专家的直通线、和市场的中继线、和政府的连心线,是最受农民欢迎、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管用的快捷线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任务仍十分艰巨,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地延伸到最贴近农民的环节,与农技推广等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的工作结合不紧密,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活动结合不紧密,与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结合不紧密,乡、村信息站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严重缺乏,与农民紧密的互动联系还没有建立。二是服务方式不灵活。“等客上门”和“大水漫灌式”服务较多,在内容上没有紧扣农民基本需求,在渠道上没有满足互动要求,在时效性上没有实现快捷方便,导致农民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不好、忠诚度不高。三是平台体系不协同。省际间、省内各级间服务平台在技术架构上不统一互连,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动,在信息上不共享互换,在应用上不协同互助,12316服务体系所汇集的宠大的农业部门服务资源优势不能够实现统筹调度,是导致很多地方服务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四是专业区域性信息资源不充足。总体表现为宏观信息多专业信息少,统计信息多加工信息少,缺乏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用户数据库还没有建立,缺乏实现精准服务的基础。五是可持续发展机制没建立。尤其是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和农村信息员活力不够,缺乏服务农民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战略要求,对市场信息尤其是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多年来工作实践表明,信息化是“三农”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加速器,而农业信息服务就是加速器的核心动力,是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快速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赋能的过程,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让农民享受信息化发展的成果,要用信息化手段让农民平等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围绕这一新的定位,要在巩固12316原有服务基础的前提下,引入新的服务模式和理念,进一步拓宽农业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将12316打造成全国服务“三农”知名品牌,并要切实研究透、把握好以下八个重点关键环节。

  农民的信息需求是开展服务的依据。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政策法规信息。包括国家或地方出台的涉及到生产发展、个人权益保护等政策、法律和法规等;二是生产经营信息。主要是和农民所从事的包括非农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技术和市场类信息。三是教育培训信息。重点是针对农村党员、妇女、青年等教育培训信息,以及提升农民综合素养所需的教育信息,这也是地方政府很关注的环节。四是村务公开信息。主要是农村集体资产以及惠农补贴、社保、计划生育等涉及农民自身权益的信息。五是文化科技信息。主要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和实现自我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六是便民服务。包括农民日常生活电话费、水费和电费缴纳,金融服务及购买生活生产资料等方面。这是农民的核心需求,是与农民建立密切联系的关键,也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与有关部门对接的切入点。

  要把1231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延伸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只有延伸到行政村、延伸到生产经营主体内部,健全村级信息服务点和培育农村信息员队伍,将信息资源输送到最了解农民需求的环节,才能够有效地把信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

  12316成为农业部门的工作手段。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不仅是信息化部门的责任,更是各级农业部门甚至是涉农部门的共同责任。要改变12316单纯由市场信息系统负责提供服务的现状,要将服务体系嵌入基层农业服务机构,要让12316成为农业部门间、不同业务层级信息沟通的工具,让12316成为农技推广、测土配方、兽医、质监等行业甚至是社保、金融、电信等涉农部门服务“三农”的手段,才能更有效发挥服务体系的作用,更好地为农业部门和农民服务。

  要充分发挥12316平台已经延伸到基层的优势,加强完善平台体系,加快构建覆盖“三农”的信息高速公路,为农业大数据的集散和各方优质服务资源的汇聚提供通道,更好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信息化的核心是数据,信息社会“得用户者得天下”。只有清楚地知道农民是谁、在做什么,才能实现信息服务的精准投放。要注重汇集农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各类农业服务队伍基础信息并建立嵌入服务过程的动态修正机制,才能准确地把握农民需求,提供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精准服务。

  移动互联网发展势不可挡,随只能手机价格不断降低和3G等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农民提供了更多使用互联网的机会。据今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手机慢慢的变成了农村网民的主流上网设备,使用率高达78.9%。要把手机等移动终端作为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发农业专业的信息服务产品,满足农民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要充分开放12316服务体系,围绕农民信息需求,积极主动对接中组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书屋、科技部科技特派员等服务体系,为社保、金融、电信提供涉农信息服务通道,要积极与通信运营商与有关信息服务企业合作,建立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工作格局。

  搞农业信息服务,需要一个庞大的队伍体系,单靠政府投入难以为继。要逐步构建“政府扶持引导、站点自我造血、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充分的发挥覆盖到村级和生产经营主体的实体服务网络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电子商务、农村物流或代办增值服务等,激发信息员创业积极性,实现站点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以全面满足农民信息需求为目标,以完善提升12316农业信息服务为基础,以健全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和提升农村信息员服务活力为重点,围绕“连、延、嵌、准、合”,加快平台协同、资源整合、队伍组建和机制完善,全面推动信息服务体系向行政村延伸,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渗透,服务内容向涉农领域拓展,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服务机制向整合多方资源发展,随时、随地满足农民个性化信息需求。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一样的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做好实施方案设计,明确工作重点,细化保障措施,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需求导向,高效实用。针对农民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开发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的信息化产品,为广大农民提供适用、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积极整合利用现有农村信息化服务资源,实现场所设备资源共建共享,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在加强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性,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

  建设全国农业云服务平台。完善中央平台,设计开发农技推广、村务公开等业务系统及基于移动互联的信息服务产品支撑系统;推动虚拟平台向地县乡村延伸,最大限度地贴近农民,最大限度地统筹利用基层农业服务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服务资源,逐步构建全国技术同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平台体系,为农业大数据集散和优质服务资源汇聚提供通道。

  充分利用原有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村委会、农家书屋、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农商店及各种服务代办点等现有设施发展村级信息服务点,并将12316服务体系延伸进去,利用平台资源就近解决农民对政策法规、生产经营、教育培训、村务公开、文化科技和便民服务信息需求。行政村至少每村一点,有条件的可一村多点。

  以12316平台为依托,构建横向联接各行业业务部门、纵向贯穿部省地县各层级的闭合信息交互系统,推动12316成为农业部门内部纵向信息上传下达的通道,提高业务沟通效率;推动12316信息服务体系与农技推广等基层农业服务机构融合,为其提供服务农民的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部门基层服务资源优势,建立在线横向沟通和互助机制,全方面提升各级农业部门服务效率。

  配合站点延伸,按照“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的基础要求,从村组干部、涉农服务系统村级管理员、经纪人、农商店主以及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中,选拔聘任有文化、懂技术、能服务的人员作为农村信息员。逐步培育以农技员为主体、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为补充、以区域性行业专家为节点的专家团队。建立以农技员和生产经营主体技术员为核心、以市县农业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为辅助、以省级呼叫中心话务为保障的线年,打造一支“百万农村信息员驻站、百万专家支撑、百万话务互助”的服务团队。

  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制定全国统一的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标准,推动建立部门内外信息资源整合机制;强化对普通农户、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用户及农技人员和专家基础信息采集并建立动态修正机制,逐步实现服务的精准投放;充分的利用平台汇聚的生产经营主体资源、专家资源,鼓励与行业协会、信息服务企业平台对接,实现区域性、专业性与动态信息资源汇聚;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对数据来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建设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农业应用软件库,鼓励有关行业协会、专业信息服务企业开发专业的信息采集、信息发布、视频咨询、农业生产指导、农情监测、社交互动等应用软件,逐步实现信息服务的精准投放。农业部将于今年启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力争用2-3年时间,全面建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行高效”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全国95%以上行政村、100%乡镇农技推广站等基层农业服务机构和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植入12316服务体系;打造百万农村信息员驻站、百万专家支撑、百万话务互助的服务团队;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全天候、全人工、全要素”,普遍农户不出村、规模主体不出户就要享受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



相关文章
官网app下载入口-官方网站 皖ICP备18026708号-1 | 皖公网安备 皖ICP备18026708号-1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