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2023年9月硬核摘抄30句!直接当分论点超赞的!

发表时间: 2024-01-13 04:13:17 发布于:官网app下载入口

  原标题:《人民日报》评论2023年9月硬核摘抄30句!直接当分论点,超赞的!

  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凿空之旅”;15世纪初,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对于勇敢的人,好奇心如同一张多米诺骨牌,会引发连锁反应——这是克服恐惧的勇往直前,是坚持到底的柳暗花明,是危难时刻的团结一心,是奋起直追的百折不挠,是逐梦圆梦的锲而不舍。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一带一路”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

  一流品牌的背后,本质还是一流的品质、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质量,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也不是一次联名、一次出圈就能一劳永逸的。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充满东方神韵、大国气象的中国品牌,定能闯出光明的未来。

  从历史中来,到现实中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文化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千百年来,中秋文化赓续绵延、代代流传,浓缩于其乐融融的团聚时光中,展现在多姿多彩的民俗仪式上,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

  一边见证、一边目睹、一边亲历、一边奋斗,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在证明,无论国与家,还是己与人,都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在交流中多彩,于互鉴中丰富。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底蕴丰厚的敦煌文化不断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映照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必须有大的视野、大的胸怀、大的格局、大的担当、大的气象。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远见和时代意义更加凸显。

  底线思维能力,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目标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守住底线并不是要消极守成、不敢作为,而是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时代在进步,世界在发展,一代又一代人,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与前沿、潮流产生距离感。我们如何给予老一辈人关心关爱,或许也同样决定着,我们的后辈会给予我们怎样的支持和帮助。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的惯性思维,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文化是灵魂,也是桥梁、纽带。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躬耕于方寸之间,见得“采菊东篱下”的快适、“篱落疏疏一径深”的娴静,耕耘在“种花家”的精神世界中占得一席之地。即便是阳台上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也能创造出一份属于中国人的慰藉与浪漫。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也不会永远一马平川,如何面对挫折影响人生走向。畏难者往往一蹶不振,迎难而上者却能越挫越勇,从战胜挫折、克服困难中汲取养分,砥砺自强不息的精神。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回溯历史,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异域元素,到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流行的胡乐胡舞,再到宋元时期跨海而来的番客番舶,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

  “人设”又是一面镜子,是自我的一种印象管理,代表着我们内心中渴望弥补的“薄弱处”与想成为的角色。它提供了一种自我暗示,一种期盼,一种未来企划,也能激励我们向更加理想的状态前进,做更好的自己。它起着标杆作用,但并非所有的“人设”最终都可以实现,也并非所有的“想成为”最终都会让自己变成那个心底满意的角色。不要因“人设”逼迫自己,“人设”是激励,不是压力。

  言有轻重,可轻于鸿毛,可重于泰山。游客应少一份“看客”心态,多一份善意,做自己行为的“掌舵者”,为社会健康有序、和谐美好发展助一份力。

  当读书不能解决生活困境,当理想与生存产生冲突时,选择生存,服从人之本欲没有错,也不会低人一等;选择理想,舍弃六便士去追求月亮也没有错,我们更要为之赞叹。

  “越努力越幸运”是一个伪命题,我们不否认个人积极进取带来的正向反馈,但构成每个人成功的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来自外界环境的推动,我们不能抹去了时代对个人的照拂。

  尽管生活有时候很难,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创造出摆脱烦恼,为自己加油充电的方式,重拾向前进、向上走的勇气和决心。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是培养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是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培养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而从来不是培养世俗眼中所谓的“成功人士”。

  教育从来不是限制人发展的枷锁,而是帮助人自由飞翔的翅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不应被贴上标签,而应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公认的最完美的道路,个人有个人的路要走。行路之难,不在脚下,而在心中。只有挣脱了他人对自己的束缚、也挣脱了自己对他人的束缚,也许才能大步向前,踏碎虚妄的模板,找到属于自己的圆满之路。

  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任何人都难以凭着高学历的文凭一劳永逸。上了这个岸,永远还有下一个岸等着你,人生海海,上岸本身就是谎言。即便获得了高学历,我们还是要面对无数挑战和阻碍,不断挣扎着从水面浮上来,然后永远地游下去。

  社会上“向来如此”的事情也并不少见,但法律从不保护权利之上的“睡眠者”。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像王同学这样的较真者、争理者,也期待“蜉蝣”能够撼动大树的一天。当然,我们可以躲在角落选择沉默地做一个“不没事找事”的人,但切莫对比我们敢于质疑、敢于维权的勇士“泼凉水”,因为他们争取的权利也可能会照亮我们。



相关文章
官网app下载入口-官方网站 皖ICP备18026708号-1 | 皖公网安备 皖ICP备18026708号-1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