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依托人才科技优势助力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

发表时间: 2024-06-09 03:03:55 发布于:农业专用网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水域资源丰富,水体总面积2050万亩,其中有鱼水面约1970.4万亩,实际用于渔业养殖的水域69.69万亩,因天然和洁净、常年低温以及无大风浪等成为冷水养殖最适宜的水域,广受国内外养殖者的青睐。

  2008年起,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在龙羊峡水库的冷水鱼养殖项目的启动,标志着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兴起。当时,养殖设备、鱼卵、饲料等都完全依赖进口,养殖技术完全参照国外标准执行。因此,产业兴起之初企业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与高原水域相适宜的养殖技术体系、养殖水域水质监测评价体系、三倍体虹鳟制种育种技术体系、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疫病监测防控技术体系、生物安全管理技术体系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尚未形成,整个冷水鱼养殖产业面临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技术瓶颈,严重制约着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环保约束压力、黄河青海流域上游泄洪压力、市场之间的竞争压力以及网络舆论情况等导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不明、技术和政策支撑不足,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徘徊不前。政府、企业和养殖户急切盼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对产业政策、关键技术、市场导向等提供明确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急切盼望提供技术支撑,促使科技助力产业振兴。

  青海大学针对冷水鱼养殖产业中存在的政策和技术需求,围绕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种、饵、病、加工和养殖模式”等六大关键环节,组建青海大学高原冷水鱼与生态环境保护团队,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按照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战略、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通过实施国家级(1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1项重大专项、3项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5项其它项目)、获批《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高原冷水鱼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承担《青海省农牧业科学技术创新冷水养殖产业技术转化研发与水生生物保护平台》(简称“鱼平台”)、承建首批青海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共和004号工作站)等载体,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组建由省内40名专家学者(青海大学20名)和省外20名专家组成的团队,联合国内外冷水鱼养殖领域的近2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开展协同攻关。首先明确了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在全国的发展定位、全省发展思路和布局、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和路径,树牢了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其次,通过确定生态养殖容量、实施环保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域水质监测评价,确保了冷水鱼养殖水域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水质标准;第三,高原养殖条件下三倍体虹鳟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和配方研发取得重大突破,饲料成本降低21%;第四,确立了“大水面网箱养殖提质增效,陆基养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思路,施行“陆水接力”养殖模式,陆基养殖企业增加到近30家;第五,通过建立鱼产品产地溯源系统和品种鉴别判定技术体系以及主要致病菌与寄生虫检测技术体系,明确了虹鳟产品质量,为市场提供了健康鱼产品,提振了消费信心,高品质、无污染的产品销往全国北上广深等40个省市,出口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第六,与冷水鱼养殖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虹鳟鱼深加工产品研究开发,有20多个产品走向市场;第七,积极推广冷水鱼养殖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助力青海省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第八,引进熟化三倍体虹鳟制种育种关键技术,着手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目前,青海省冷水鱼产业已成为青海省新兴起的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青海三文鱼慢慢的变成了“一优两高”战略中全省农牧业特色品牌之一,是青海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四区一带”布局里“沿黄冷水鱼绿色养殖发展带”重要建设内容,是青海产业“四地”建设中“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输出产品。2022年鲑鳟鱼产量达到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9%,产值近15亿元,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养殖基地。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及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亚洲规模领先、现代化技术高的鲑鳟鱼养殖基地。现有养殖技术与国际同步,为全国的鲑鳟鱼养殖产业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现将青海大学高原冷水鱼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团队依托人才、技术和教学科研平台优势,在政府决策智库、绿色生态养殖产业模式创新、科技攻关、技术服务、产业人才教育培训方面对全方面推进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总结如下:

  围绕着青海省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水、种、饵、病、产品溯源和鉴别、养殖模式”六大关键技术,紧跟国家水产领域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步伐,采用技术引进熟化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省内科研团队和国内外专家团队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联合攻关,有效发挥“大兵团作战”的优势,在六大关键技术上协同发力,系统解决产业瓶颈。除了制种技术正在引进熟化外,其余关键技术均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方法,均为自主研发,取得的成果为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居于优势地位,将有力推动青海三文鱼成为青海“四地”建设中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拳头产品,巩固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在全国的引领地位。

  目前,由青海大学承担的、青海大学李长忠教授为首席专家、联合20多位省内专家和20多位省外专家组成的“鱼平台”积极地推进与国家渔业科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鲑鳟鱼战略联盟、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平台和青海省三文鱼产业联盟之间的对接和深层次地融合,实现了技术、资源、人才共享,科学技术创新、技术服务、技术培养和训练有力支撑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青海大学高原冷水鱼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团队、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和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企业等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通威股份集团等在水生生态保护、苗种培育、营养调控和饵料研发、疫病防控、鱼品加工等方面通过技术引进、熟化和联合攻关,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实现了省级技术转化研发、县级技术转化推广和技术转化示范基地等三级平台之间的有效对接,形成了政、产、学、研、商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格局,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技术平台基础。

  近年来,“鱼平台”积极对接共和等6个产业指导市县,对接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等8个省级技术转化基地,主要开展渔业产业1个主导品种(三倍体虹鳟)和4项主推技术(三倍体虹鳟网箱养殖技术,三倍体虹鳟营养调控技术,网箱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技术,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与恢复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了省级技术转化研发、县级技术转化推广和技术转化示范基地三级平台之间的有效对接,形成了政、产、学、研、商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格局。平台积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技术培养和训练工作,平均每年培训200人次。通过政策宣讲、技术培养和训练(实操)、现场观摩等逐步建立起一支冷水鱼养殖管理和技术队伍;通过产业高质量发展将部分农牧民成功向渔民转型、拓展了就业渠道,仅青海民泽龙羊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吸纳农牧民达300人,为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按照《青海省“十四五”渔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青海省2022年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要求,团队在分析总结国际国内、省内省外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发展思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依托前期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结合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和水产科学技术创新驱动战略,确立了与全国“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相吻合的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大水面网箱养殖提质增效、沿黄陆基养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思路,采用大水面网箱养殖和陆基渔业相结合的模式,冷水鱼和特种水产养殖并行,开展全产业链分段接力养殖;优化全省冷水鱼产业布局,发挥省内不一样的区域资源优势,确定了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有望达到产能10万吨、产值100亿元的总目标。青海省冷水鱼产业在“四地”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青海三文鱼慢慢的变成了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拳头产品。

  通过确立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明确发展路径、目标和任务,为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团队负责人李长忠教授带领下,小组成员及时把国家政策、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向、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关键技术、生物安全管控要求、生态理念等带给各级政府部门和养殖企业。仅李长忠教授本人提交专报2份、年宣讲4次、年驻点企业20余次、在线沟通数十次、主持和参与处理涉鱼涉水问题近10次,以养殖水体污染源分析翔实的数据打消了政府部门和养殖企业的顾虑,提振了发展信心,生态优先理念深入人心。

  积极宣传“以鱼抑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以鱼聚碳”的理念,充分展示水产养殖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正面作用,宣讲青海省水域环境监视测定国家级和省级环保部门的结果,强调青海省出水断面的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水质标准的事实,为全省上下推进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了信心。

  采用修订和制定相结合的办法,系统、全面建立和完善青海高原渔业标准体系。从基础标准、渔业生态保护和冷水鱼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共同构建了青海渔业标准体系框架,首次绘制了青海高原渔业标准体系框架图,建立的《渔业标准体系表》以区域标准形式予以公布。同时,修制定冷水鱼养殖有关技术规范(标准)11项。其中,修制定并发布区域标准4项、首次制定并发布《青海三文鱼加工标准》企业规范5项、已立项待制定区域标准2项。

  围绕青海省生态环境约束压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陆水接力”养殖模式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积极引进设施渔业养殖技术,开展陆基养殖模式的创新、熟化、示范和推广;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开展生态养殖、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积极引导发展多种模式的冷水养殖,积极与种植业、休闲渔业紧密结合,打造沿黄流域复合养殖渔业模式,形成了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陆基养殖与大水面网箱养殖相结合的分段养殖、接力养殖的新模式,三倍体虹鳟养殖周期由原来的3年至3.5年缩短至2年至2.5年。截止2022年底,全省陆基渔业养殖企业超过30家,养殖水体达到4万立方米,陆基渔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针对我省冷水鱼产业亟需解决的饲料国产化这一“卡脖子”问题,三倍体虹鳟动态营养调控技术示范取得突破。首次系统研究了不同倍性、不同季节、不同养殖模式下虹鳟生理代谢和肉品品质方面的差异,确定了青藏高原独特水环境下不同季节养殖三倍体虹鳟的蛋白质和脂肪需要量,积极开展三倍体虹鳟不同生理阶段鱼类在高原条件下饵料配方的研制、示范与推广;加大与国内冷水养殖特种饲料加工公司的技术攻关合作,提高饵料加工水平;充分的利用青海当地的蚕豆、菜籽油等植物性原料,实现三倍体虹鳟饵料生产的国产化、原料的本土化、配方的原创化。截至目前,青海大学自主研发的适宜于高原冷水养殖的饲料配方,饲料成本与国外进口饲料相比降低21%以上。仅此一项,则预计每年节省养殖成本0.45亿元。

  积极开展冷水鱼网箱养殖对黄河上游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评价,进一步明确大水面生态养殖中养殖容量控制、粪污收集、加工副产品处理等生态环保要求。系统调查了网箱养殖重点水域龙羊峡养殖生态学参数,研究网箱养殖示范水域龙羊峡水库氮磷污染物的赋存形态,首次在国内构建了高原水库三维水动力水质EFDC模型,实现对龙羊峡水库水温、水质等参数的精确模拟与预测,提出养殖网箱布局、养殖容量、轮休养等大水面网箱养殖管理对策。完成了集装箱式、池塘工程化、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水质监测与水系统解决能力评价,完成对上述三种陆基养殖模式的评价。

  首次提出的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现行的大水面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池塘工程化养殖、集装箱式养殖等模式的监测与管理对策,已经应用于养殖实践。陆基养殖模式从养殖场设计、工艺流程选择、设备选购、环保型饲料的选择和饲养管理措施、投入品监管等环节强调零排放和达标排放的要求,从源头上杜绝了新的污染。全省天然水域实现全方位有效监测,养殖水域监测断面水质指标符合国家二类水质标准。

  虹鳟产地溯源和鉴别技术的确立。搭建了鱼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并在龙羊峡和拉西瓦完成测试运行。先后采集了国内外虹鳟、大西洋鲑鱼、驼背大马哈鱼等20多个品种的活鱼、冰鲜鱼、熟制品等样本近2000份,采用PCR检测(包括实时荧光PCR方法、PCR试纸条方法和常规PCR方法)、ICP-MS/MS和无损近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建立了针对虹鳟源性成分检测的3种方法,克服了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获得了三倍体虹鳟与二倍体、三倍体虹鳟与其他鲑科鱼种以及三倍体虹鳟与其他非鲑科鱼类的鉴别方法,同时也获得了对商品化的鲑科鱼加工产品中含有虹鳟源性成分的鉴别判定的方法。建立鱼产品溯源系统平台1个,建立鉴别方法1套。

  研发和熟化三倍体虹鳟主要寄生虫和常见鱼病诊断技术。开发了舌状绦虫等6种常见鱼类寄生虫的PCR检测的新方法;开发出盲囊线个PCR分子检测试剂盒;开发出锚头鳋水体和鱼体2个分子检测试剂盒。掌握了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等疾病现状。完成三倍体虹鳟主要寄生虫及常见鱼病调查报告1份,建立高原虹鳟主要寄生虫及常见鱼病诊断方法各1项。

  青海大学热情参加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人工繁育、生物学特性、遗传种质资源、饲料研发、疫病防治、增殖放流、资源评价等技术的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和放流技术。到202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达到11.41万吨,资源量恢复到原有蕴藏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人工增殖放流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的贡献率达到了23%,青海湖裸鲤资源步入良性恢复态势。有关技术成果荣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积极融入全国水产虹鳟联合育种计划,在全国7家承担单位中青海有4家(青海大学是其中之一);青海民泽龙羊生态水殖有限公司成为国家121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中3家虹鳟破难题阵型企业之一;青海大学新获批的农业农村部《高原冷水鱼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龙羊峡和拉西瓦成为该实验室研究基地。青海省成为全国虹鳟无规定疫病区示范省建设的重要基地。这一些平台和计划的实施开启了青海三倍体虹鳟制种育种新的历程。

  总体上,根据预测的全国冷水鱼产业60万吨的产业规模,在重点攻克三倍体虹鳟制种育种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营养调控技术、疫病检测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网络在线营销体系建设,积极践行科学技术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推进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为“十五五”期间青海冷水鱼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产值超过100亿元,不仅仅可以确保青海省冷水鱼产业的引领地位,而且有助于优化青海省农牧业产业体系、确保乡村振兴战略中凸显渔业力量。

  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正以昂扬的斗志阔步前行,近十年的渔业科学技术创新成就奠定了青海渔业未来稳步、健康、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相关文章
官网app下载入口-官方网站 皖ICP备18026708号-1 | 皖公网安备 皖ICP备18026708号-1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